1. <thead id="efvke"><del id="efvke"></del></thead>

      1. 0511-88790022 wdjxyx8@163.com

        新聞動態

        NEWS CENTER

        新聞動態

        NEWS CENTER

        地址: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鐵塔路28號

        咨詢熱線:400-000-000

        電話:0511-88790022

        手機:18205048092

        郵箱:wdjxyx8@163.com

        郵編:212028

        您的當前位置  :  網站首頁  ◇  專題報道  ◇  疏通結構梗阻 強化工業產品質量升級

        疏通結構梗阻 強化工業產品質量升級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7-04-24    1422次瀏覽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已成為今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是一國經濟發展并走向強盛的基礎之一。而“中國制造2025”更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10年行動綱領,國家從戰略層面描繪了建設制造強國“三步走”戰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已成為今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是一國經濟發展并走向強盛的基礎之一。而“中國制造2025”更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10年行動綱領,國家從戰略層面描繪了建設制造強國“三步走”戰略愿景。這些已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全社會重視實體經濟、重視制造業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直面三大痛點 

        2016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作為2017年全年工作重點。今年兩會期間,如何避免資金脫實向虛、如何振興實體經濟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也是社會關注焦點。 

        現在普遍的共識是,經濟要盡快步入復蘇通道,并順利進入穩定發展階段,沒有實體經濟的振興,很難做到。但實體經濟要振興,并不是簡單地以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實現規模擴張來實現經濟增長,而是要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密結合,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而不單單是數量和速度。 

        可是談論到如何振興實體經濟,至少有三個難題必須面對:第一,如何破解實體經濟運行成本過高問題;第二,如何引導資金避免繼續脫實向虛;第三,在培育新產業、新經濟的同時,如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依然是媒體圍追堵截的重點。原因在于此前他的一些表述引發了大家對實體企業經濟運行成本高的辯論和熱議。 

        有專家表示,實體經濟運行成本過高,不只表現在某一方面,而是多個方面,而每一個方面也不只是一個企業成本問題,而是一個經濟社會問題。如資源成本、融資成本、制度交易成本、稅費成本、勞動力成本等,都是企業運行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內容。 

        此外資本有兩大特性:一是喜新厭舊,二是趨利避害。實體經濟成本的抬高無異于加速了資本脫實向虛的速度。過去降息后資金主要流向實體經濟,因而可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倘若降息后資金主要流向虛擬經濟,只會催生資本市場的繁榮,而實體經濟則未必能獲得資金,反而可能資金更加稀缺,導致實體成本更加上升,進入一個怪圈。 

        當然這些難題是不可能在企業層面解決的。因此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 

        (以下簡稱《方案》),提出1~2年使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合理下降?!斗桨浮窂暮侠斫档推髽I稅費負擔、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八個方面提出了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的具體措施,其中提到要綜合考慮盈利能力、經營增長、資產質量、資本充足率等方面的考核因素,適當提高銀行風險容忍度,落實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容忍度要求。 

        要引導資金“向實”,最根本的是要強化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否則就會困難重重。這也是為什么盡管從政策引導、制度設計、方案安排等方面來看,都在積極主動地引導資金向實體經濟轉移,向實體經濟傾斜,但目前資金仍不斷地脫實向虛。 

        那么如何增強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答案似乎又回到了實體經濟振興的大話題上來。這兩年國家大力培訓新興產業,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但這并不意味傳統產業動能可以減速或熄火。就目前中國實體經濟的現狀而言,傳統產業包括制造業仍然是主角。所不同的是,這個主角需要轉型升級,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強化供給側改革,需要轉變觀念,以更強的姿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此外,新經濟與傳統經濟之間也并不是涇渭分明的,很多新產業是從傳統產業中細分延伸出來,兩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也有全面融合的空間。譬如我們現在不論是說“制造業+互聯網”也好,“互聯網+制造業”也罷,就是希望雙方能進行有效融合,取長補短,互相滲透,互相影響。 

        強調高“質量”振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2017年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 

        “振興實體經濟,一方面要避免虛擬經濟泡沫的膨脹,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經濟增長回到過去粗放增長的軌道?!眹医y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說道。 

        “虛擬經濟產生于實體經濟,它也要服務于實體經濟,我覺得這個原則是不能變的?!眹野l改委副主任張勇強調指出,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當中,也會始終堅持和貫徹這個原則。 

        此外,關于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問題也被重點關注。確實,產能過剩就會造成大量同質化產品,這就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少數優秀企業和產品有可能反而被淹沒在海量劣作之中。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當前實體經濟面臨最普遍最直接的問題是無效或低端供給過多,而有效供給不足,進而造成供需不匹配。一方面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持續發酵,產能利用率低,而另一方面,需求端結構升級加速,海淘和大量高端產品進口居高不下正是反映了這一問題。這就需要全力疏通結構梗阻,強化工業產品的質量升級,著力滿足有效需求和潛在需求,實現供需匹配和動態均衡發展。同時也需加快建立處置僵尸企業的法規,更多地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實現市場出清,淘汰一批重點行業的落后產能,創造條件支持企業間兼并重組,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效益、市場競爭力和行業集中度。 

        當然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是實體企業賴以生存的土壤。這就需要繼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健全完善市場體制機制,切實做到使市場在資源要素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使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更好地參與市場公平競爭。 

        可以說,目前中國實體經濟面臨著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任務、低成本優勢遞減和新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的雙重壓力。實現由大到強的根本轉變,是中國實體業或者說是制造業在新一輪全球競爭格局中贏得主動權的惟一選擇。因此,對于振興實體經濟,強大中國制造,我們必須心無旁騖地加以推進。


        下一篇:  電力體制改革步伐加快 上一篇:  切入智慧家庭市場藍海 智能網關打通新航道

          1. <thead id="efvke"><del id="efvke"></del></thead>

            1. 另类小说图片综合网